在6月25日的國產片座談會上,國家電影局張宏森局長發表了他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看法,以下是本次講話的整理:
一、深化認識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和復雜性
中國電影產業以34.57%的年增長率,從2003年的10億起步到2013年的217億用了十年,但這僅僅是起步階段,不是成熟階段,更不是目的階段。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就已經遇到了嚴重的挑戰:
1,市場對國產片的高品質、多樣化的挑戰,市場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端影院,而電影生產的工業水平還遠遠沒有跟上;
美國六大公司在中國的布局包括:1,同步增強中國元素,以《變4》為標志,大家都會看到。2,在營銷步驟上,《超凡蜘蛛俠2》就是包機來中國宣傳的。中國的北京和上海電影節上,我們都看到美國人龐大的宣傳,一些大導演先后都趕到中國,然后是各種廣告,媒體收買,發行與院線滲透,等等。
必須看到,美國電影如無節制地進入中國,中國電影產業會有以下嚴重后果:1,中國電影產業的政策條件將會發生重大轉變,國家將不會再給電影產業更利好的條件;2,影片的議價權會被美國片商掌握,包括我們的內部協商都會成為國際談判;3,發行機制會由內在的機制直接置換成為圍繞以美國電影利益為核心的發行機制。大方面是文化領土的捍衛與爭奪,在經濟領域我們則面臨是否全面的投降。
中國院線因此必須更多更緊密地與中國電影聯系在一起,中國電影是中國院線的朋友,美國電影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對產業背景我們要有深入認識,2014年已經呈現出競爭的緊張的膠著。在50多天前,中國電影的市場份額在63%,預計過了今晚,國產片份額會跌到50%。50天,中國電影直跌10.13%,這是2014比賽到中場的情況。
現在中國電影的輿論環境也很復雜。既要把發展當作硬道理,也要面對各種誤解,背負各種壓力,包括理論沒有跟上。
二、中國院線與市場要求做到科學與理性
我們面臨的是能公平地排片與情感的傾斜。請大家來是為了集思廣益,更加理性地,給予中國電影更多內在性的情感性的支持,把中國電影的命運與中國院線緊密聯系在一起。做到市場最大化,觀眾最大化,社會影響最大化。今年的暑期檔從6月27日開始,以《分手大師》上檔為標志。這是一個賽季的開始,我們聽到一些影院《變形金剛4》恨不得排到100%,還是希望大家科學理性一些。難道要重犯《泰冏》當初的錯誤嗎?當初我們的眼光都以為2億,誰料干到12億!對中國電影不能沒信心,看不到中國電影的市場可能性。
最后,我們要關注新媒體對業態的影響。這次上海電影節己成為了新媒體電影節。各種購銷,各種論壇,各種豪言壯語。它們紛紛與產業內容形成聯合出品,所有網絡都在全力烘托。我們歡迎新媒體,從未排斥,但不論什么媒體,都要遵循電影產業的規律和紀律。
而當新興力量進入的時候,我們會被成為傳統力量。所以就要思考傳統力量的穩定性。譬如,當網絡售票足以代替你的排片系統時,意味著什么?當互聯網的用戶反作用于傳統系統時,很有可能,又意味著什么?我過去是文學領域的,現在都快成為會計了。新挑戰對我們整個產業是共同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